您的位置 首页 >企业动态 >

敦促政府在病毒暴发期间考虑无家可归者

受洪水威胁最大的湖北省,200多万军民日夜严防死守,他们在最危险地段树起了2000多块“生死牌”,在历次抢险中立下了5000多张“军令状”……龙王庙公园“武汉1998年抗洪图”浮雕中,就有一幅记载着“生死牌”的故事:那年夏天,一块一米多宽的黑板,上面贴一张粉红色宣传纸,立在了武汉龙王庙闸口,“生死牌”三个红色大字和“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词鲜艳夺目,誓词下面,是16个急匆匆写上的名字他们是16位共产党员,16位普通的武汉市民作为百万军民抗洪精神的象征,满腔豪情下匆匆草就的“生死牌”,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不仅化身为武汉城市精神的符号,更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文明韧性的生动教材每当回看“生死牌”,总让人眼前浮现当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壮阔场景,耳畔犹响严防死守、人在堤在的激昂誓言;也总会让人感慨,有这种无谓生死、敢打敢拼的英雄气概,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艰难的坎迈不过去?这就是武汉这座城市的特点,一次次在洪水等各种灾害中经受磨难,又一次次在与灾难的斗争中奋勇向前那年夏天,武汉几乎全民抗洪,青壮年劳力全部顶上,28万抗洪大军日夜守候在大堤上历时100天,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终于屈服有胆气自可“不服周”地理位置造就了武汉人的文化性格,赋予武汉市兼容并蓄的城市品格历来,人们对武汉人褒贬不一,有说“码头文化”的,有说“市井文化”的,有说“性情暴烈”的,有说“天性率真”的……这与其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的通衢属性自是分不开的从考古学研究上看,“最早的武汉”——早商时期的盘龙城,就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体现了远古时期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融合化

首义烈士陵园里,正中耸立着一座高达10米的汉白玉大理石“辛亥首义烈士纪念碑”,镌有辛亥老人喻育之1985年撰写的碑文,河山浩气,星芒失色,英勇悲壮,光炳日月,令树旌碑,永志忠烈武汉能够成为首义之城,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两江三镇、九省通衢,早在明朝时期,这里便凭借水陆交通的便利,成为商贸流通的中心8.加大对涉及疫情防控和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9.支持防控疫情所需物资生产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增加产能实施灵活用工政策,允许企业综合调剂使用年度内的休息日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待岗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